(2015-09-22)本篇專題將從數位時代共享經濟的規模和形式,淺談共享經濟的本質以及台灣的發展。

(Brain 2015-09-22)「共享經濟」最早出現在1978年《美國行為科學家》雜誌上,但廣泛被傳播、接受則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

上世紀物質充裕下的「過度消費」惡果,直接攤在陽光下,造成消費意願薄弱,消費者都想用最少的錢來獲得最大的滿足,共享動機因而產生。

原本存在生活周遭的「個人分享」行為,在網路普及和社交媒體的推播助瀾下,夾帶著低成本、高環保、額外獲利等附加價值,獲得精打細算的網路世代推崇,達到更大範圍的「群體共享」。

此新型態的商業交易模式,每個人可同時扮演使用者與提供者角色,透過線上平台達到供需媒合,不僅顛覆傳統須透過中介角色的消費文化,也重新定義個人資產價值。本篇專題將從數位時代共享經濟的規模和形式,淺談共享經濟的本質以及台灣的發展。



預估2050年,共享經濟將成長至3,350億美元

根據北京獵豹投資管理公司〈2014全球共享經濟投資分布〉數據顯示:

.2014年度租車共乘、二手線上交易、租賃服務,此三個共享經濟市場創業投資共有135起,披露交易額達67億美元,其中租車共乘項目就佔87%投資金額,投資覆蓋達16個國家。

.租車共乘以美國交易金額最高,中國投資數量最多。此領域2014前三大融資:美國 Uber(30億美元)、中國滴滴打車(8億美元)、新加坡 Grab Taxi(3.3億美元)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數據顯示,全球共享經濟市值在2013年已達260億,而 PwC 市場調查則預估2050年,共享經濟規模將成長到3,350億美元,與傳統租賃規模相當。



共享經濟新階段,離線資產共用的三大形式

共享經濟的主要倡導者 Rachel Botsman 認為,在網路時代,共享經濟最先表現在代碼的共用,如 Linux,接著是生活的共用,如 Facebook,第三是內容的共用,如 YouTube,「現在我們進入了第四個階段,就是現實世界各種離線資產的共用。」 她在2010年提出了第四階段的三種共享經濟形式:



 
離線資產共用三大形式:產品服務系統

.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 systems)

Botsman 在2010年 TEDxSydney 會議中舉例:美國有一半的家庭都擁有電鑽,但平均每個家庭一生中使用電鑽的時間只有12-13分鐘。

消費者忽略了需要的是「洞」,而不是擁有電鑽本身。使用率低的商品,適合只租不買,使用付費,低成本滿足需求,同時也讓擁有者的閒置資源創造額外獲利,達到雙贏。

離線資產共用三大形式:市場再流通

.市場再流通(redistribution markets)

教科書、過季衣物雜誌、看過幾百遍的影集 DVD 等等,這類二手物品,只要轉換擁有者就有機會再次被使用。Botsman 認為人們對二手物品的接受程度會越來越高,隨著時間推移,「再流通(redistribute)」 很可能會繼「減少使用(reduce)」、「重覆使用(reuse)」、「循環利用(recycle)」、「修復使用(repair)」後成為第5個「R」,延長產品週期,為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又一條可能路徑。

離線資產共用三大形式:合作式生活

.合作式生活(collaborative lifestyles)

有著類似需求與興趣的人們,群聚在一起分享、交換一些相對隱性的資源,比如辦公室共享(coworking)、沙發旅行(coach surfing)、時間銀行(time bank)等,分享時間、空間和技能,形成宛如合作般的生活方式。

這一類的分享行為通常需要參與者之間有真實的交往,因此最常發生在一個社區內或鄰里之間。

共享經濟是千禧世代的消費特色

尼爾森2014年發表的〈全球經濟共享〉調查報告中指出,有68%的全球受訪者願意從分享資產中獲利,66%願意使用、租賃共享經濟的產品或服務。在亞太地區更有高達78%受訪者願意分享資產,81%願意使用共享服務。

其中,1981-2000年出生的千禧世代 Millennials 為主要的共享經濟參與者,亞太地區更有49%的千禧世代願參與共享經濟,但相較於歐美,亞太男性(49%)參與比例較女性(32%)高。

美國高盛銀行2015年3月發表報告〈Millennials coming of age〉中指出,第一代的數位原生族群,習慣透過網路看世界的千禧世代,可支配財富和經濟情況不如上一代,因而改變了他們的消費價值觀。他們重視使用權而非擁有權,打破上一代必須擁有的概念,「共享經濟」成為千禧世代的消費特色。



 追尋國外模式,發展台灣本土特色的「共享經濟」平台

共享經濟已是全球必不可免的消費趨勢,根據尼爾森報告,亞太地區更有八成的消費者傾向使用共享經濟服務和產品。台灣也是如此,不僅國外業者 Uber、Tripda 等平台進入,台灣也有許多追尋國外模式、結合台灣本島特色的新創媒合平台。



志同道合,牽動台灣千禧世代參與

來自巴西的共乘社群平台 Tripda(趣達),經營理念為「長程共乘,分享座位、分享生活」,強調分攤成本更甚於賺錢,平台上所有的共乘計畫皆為預先安排的行程,使用者以 Facebook 帳號登入,填入手機資訊,讓駕駛和乘客彼此能互相追蹤,確保使用者的安全,建立信任的社群。

然而在共乘風氣不盛的台灣,學生開車比例又不高,無法直接複製其他國家 「大學生共乘上學」的模式,Tripda 台灣於是發展出在地特色,「跟所有遠得不方便到達」的大型活動合作,發展出共乘看球賽、去宜蘭綠色博覽,甚至是共乘參加大甲媽遶境活動,媒合率高達五成,駕駛多在30~35歲有車階級,乘客多在20~25歲,正是千禧世代。

2014年11月,Tripda 更抓準機會行銷,響應九合一大選「青年返鄉投票共乘計畫」,投票週末有82個駕駛提供座位,創造250~300共乘人次。

網路將服務壓縮在咫尺之間,信任成為共享經濟的貨幣

Rachel Botsman 認為「信任是二十一世紀的新型貨幣」,在無政府、傳統中介角色下,共享經濟必須在雙方互信中發展。

透過網路媒合平台,我們也可以跟陌生人產生新的社區關係,跟陌生人一起搭車看棒球、住陌生人的家、跟陌生人一起用餐、交換物品等,形成新的互惠人際關係,宛如親朋好友一樣共享。

共享經濟看似創新,本質卻原始,每次交易都在儲值彼此的信任與關係,在虛擬身分實名化下,使用者回饋的網路評價真實且更具影響力。

當傳統中介交易優勢被資訊透明的網路發展所取代,其單向、信息不對等的高成本買賣關係,將會把現階段消費主力的千禧世代推向共享經濟。


*更多文章請參考凱絡媒體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