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1)新的新聞媒體陸續出現,但網路使用行為和傳統編輯思維,有哪些代溝,需要新媒體人仔細思考?在現實的網路環境中,新媒體質量兼具?資深出版人陳穎青提出他的觀察與建議!

圖/ Krista76@flickr

(Brain.com 2014-02-11)最近這陣子看到一些新的線上媒體,尤其是風傳媒,讓人覺得非常惋惜。網羅的老記者都是一時之選,主筆的言論也犀利老道,新開發的部落客還不像別家常常是老面孔,不過這一切都無法抵過一個冷酷的現實,作為新媒體,風傳媒完全未深入考慮新媒體的特性、表達力和可能性。實在太可惜。

以下想法是一個資深讀者對新媒體的一點想法,有些是直接從風傳媒網站看到的問題,但主要還是長年累積的思考,藉本文一次傾吐。

一、壓力測試
網站就像紙時代的印刷廠,報社為什麼要自辦印刷,因為天天出刊,流程太緊湊,禁不起送稿、回稿來回折騰。紙張要預訂,輪轉機不能故障,連電力都要自備發電機。能夠一夜印出百萬份的報紙,才有能力成為百萬大報。

從這個邏輯看,辦媒體網站即使沒有能力自建禁得起DDoS攻擊的主機,至少要有人能把網站送上亞馬遜之類的雲端服務,應付超高流量的衝擊。因為主機禁不起高流量,網站就不會成長。

辦媒體不得罪人不像是好媒體,現在不太有人會拿球棒砸編輯部了,但用殭屍電腦攻擊很難追出幕後黑手,所以線上媒體的高流量承載力,不只是商業所需,也是獨立報導背後的屏障。這應該是公司內部的技能,而不應該是外包的服務。(審閱本稿的技術專家建議:可啟用免費的cdn服務,例如 cloudflare,DDoS抵擋效果就會好很多)

二、發刊、促銷、SEO
紙媒時代新刊上市就是一連串綿密的宣傳、活動、抽獎和通路大量陳列(想想蘋果報當年怎麼上市的),線上時代這一切好像都不再能依靠了。你就算強打電視廣告,觀眾就算心動了,他們怎樣轉到線上、訪問你的網站呢?

看起來成功的新媒體做的事情就是仰賴網路,仰賴網路鏈結的特性,用爆炸性或者爭議性文章衝出社群網站的轉貼率。不斷的爆炸,不斷的爭議,讓讀者認識這裡有個新媒體,加入書籤,放進RSS訂閱,在社群網站加入追蹤。

至於黑帽、灰帽 SEO,那當然是不要考慮,不過白帽總不能不知道,簡潔網址、含關鍵字網址、去除無意義路徑名稱,加入雅虎、古哥兩大新聞平台等(到目前為止,風傳媒爆出的大獨家,在兩大平台找得到的都是別家的改寫稿)。

三、閱讀動線和UI
風傳媒新聞版的第二層目次是新聞分類,調查版的第二層是什麼呢?我在「調查新聞」和「調查事件簿」之間切換了幾次才頓悟,前者是新聞,後者是彙整,它們不是分類。

那評論版第二層是什麼呢?「風評」因為有主筆室掛名,所以很好猜,那應該是社論;「風中物語」和「專家評析」呢?要不是看到前者有很多熟悉的記者大名,恐怕很難猜到這兩個分類其實是內稿和外稿的差別吧(我不會猜錯吧?XD)。(還有,讀者有什麼必要需要用內稿、外稿的區隔來看文章嗎?)

階層邏輯應該一致,閱讀動線應該考慮讀者理解力。

「調查事件簿」在RSS區卻有另一個名稱叫做「新聞懶人包」。同一個專欄在網站不同地方命名不一致,這應該算是基本功的錯誤吧。

這種事情在複雜網站應該用變數化的方式處理,就是分類 ID 是一回事,顯示在畫面的是另一個外顯名稱資料庫,網頁上用「指定ID但顯示外顯名稱」的方式指定,這樣不管怎樣改名稱,都不會不一致。

再加上未來如果要做簡字版的話,變數化更是必經之路。大部分支援多語系的開源程式都是用這種方式處理外顯名稱的。

四、編輯主導和讀者主導
報「紙」時代是編輯主導的時代,網路時代大部分媒體卻都變成讀者主導了,連紙版本最後也要向讀者靠攏。最吸睛的,最刺激的,最激發腎上腺素的,以及讀者點閱最多的,就列為頭條。至於重不重要,關不關鍵,意不意義,都不重要。

傳統媒體頭條幾乎全面沉淪。

雖然克雷薛基大力強調,編輯將在網路時代被「大規模業餘化」的社群篩選所淘汰,但眼光永遠是編輯最寶貴的資產。能不能把被動接受的「最多閱讀」,轉成主動呢?

最多閱讀的第一個層次是「哼,放這條一定會爆」。你知道讀者的口味,知道讀者要什麼,到處找驚悚、八卦、踢爆、正妹……但這只能成就一個在讀者喜好上逐浪沉浮的媒體而已,沒有價值觀,也沒有節操。

能不能給我們第二個層次的版面呢?「這條看起來不怎樣嗎?讓我告訴你關鍵何在,大脈絡底下的意義是什麼,這麼嚴重的事,你非看不可」。

很多人厭煩了唯眼球是尚媒體的瑣碎化與環宇搜奇化,新聞娛樂化可以吸睛,這不值得反對,但只有娛樂而沒有新聞,才會讓人失望。台灣新聞媒體的沉淪,不是有沒有國際新聞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有意義新聞的問題。

線上媒體有夠多的彈性,應該要有一個版面明白標出「這裡是我的編輯判斷所決定的新聞,我根據重要性、關鍵性、影響性等傳統指標,提出我的編輯見解。你如果要找意義取向而不是娛樂取向的新聞,請看這裡。」

這裡並不是主張要消滅娛樂化的新聞,那太不切實際了,我的意思只是說,新媒體有能力做出 A 版、B 版嘛,A 版意義、B 版娛樂,這樣不是兩種流量都可以抓到嗎?

五、脈絡
傳統報紙版面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直接在視覺空間裡安排相關新聞,整合成小專題。而我發現這件事在線上媒體竟然特別困難。

你在索引頁點進某條新聞,看完才明白它應該屬於某個小專題的一部分,可是其他部分在哪裡?如何能快速找到那一則勾玄提要,講述來龍去脈的主文呢?它們在目次頁看起來都一樣,沒有主從或階層的提示。

一個事件在時間中有其脈絡,在空間中有其脈絡,在更大的歷史尺度裡有其脈絡,明白脈絡才能理解意義。而現在的媒體過度強調即時化,把脈絡都打碎了。

新媒體能不能在UI上、發稿平台上、編輯任務上,實現「自由進出一則新聞的完整脈絡」呢?這個想法主要是從地圖網站帶來的啟示。

地圖網站必須有各種尺度的圖層,讓使用者拉遠拉近,自由出入各圖層詳略不一的訊息尺度。細節豐富不代表地圖好用,如果給你一個全部只有街景的網站,街上的細節是豐富了,但你沒辦法用,因為沒有周邊大尺度的關聯資訊。地圖網站讓我們明白,出入各種訊息尺度的意義。

現在新聞網站就是缺少這種 UI 上的新典範,所有新聞都是碎片化的細節,你沒辦法拉遠拉近,觀看事件在各種尺度上的意義。

新聞網站如果能夠做到讓使用者針對單一事件,自由縮放事件縱深和脈絡。這會是非常有意思的創新。這個建議事關程式架構,也關新聞產製流程。

六、延伸
延伸閱讀跟上一點有點相關,但性質不同,延伸可以延伸更多不同類型的東西出來,線上即時評論,其他媒體報導,歷史上相同報導,事主小傳周邊新聞,新聞辭典等等。

新聞格言說: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但紙時代也有一句意思相反的話:今天的報紙用來包明天的魚。新聞可能有永恆價值,但也可能看後即廢。

線上新聞如何能避免成為朝生暮死的碎片,淹沒在資訊洪流中呢?讓每一則新聞都成為意義大網中的結點,它可以延伸出別人,別人也可以延伸出它,這樣它們不會在資料庫中成為孤伶伶的散沙。

七、社群與大數據

現在我們通常以為經營社群就是經營臉書。這件事當然很重要,但這卻是個分裂的經營。社群的流量在別人家,成長在別人家,最後生死也操縱在別人家。難道沒辦法在自家網站經營社群嗎?

點擊、推薦的數據能夠跟會員關聯,時間因素,地理因素,性別因素,年齡因素……各種大數據分析都是未來個人化新聞推薦以及產品推薦的演算基礎。

只有把數據收回自己的資料庫,大數據分析才有可能,而讀者的任何行動才有可能為網站創造價值,而不是只剩下點擊率可追。更關鍵的是線上媒體如果要向紐約時報看齊,建立收費牆,那麼站內會員經營就更是非走不可的路了。

總之,要辦新媒體應該要掌握新媒體的特性,新時代的報人雖然不必是工程師,也不用自己寫程式,但確實需要對新媒體的可能性有夠多理解和想像,新媒體才會是真正的新媒體。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