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1)近期,「危機公關」是幾家台灣食品大廠的罩門!為什麼品牌經營者選擇說謊?如何誠實面對消費者,維持他們對品牌的信心?

圖/ isafmedia@flickr

(Brain.com 2013-11-21)最近食品安全的議題發燒,然後我們發現一個共通的現象,就是出事的公司第一時間都謊稱不知情,最後等到檢調查到哪裡才說到哪裡,通常都是在證據確鑿時,才見負責人出面向大眾道歉。

大統如此,胖達人人工香精添加案也如此,縱使最後出面道歉認錯,但還是錯失良機,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

難道這些人不知道危機處理的誠信原則?不知道消費者的期待?不清楚危機處理的黃金24小時原則?

不,他們都知道,這些道理他們都懂,但是為什麼做不到呢?一方面可能是原因太複雜,一時無法釐清,只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說詞,結果卻不是如此,形成說謊的事實。

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道歉的背後牽涉到太大的利益損失,以及企業聲譽危機,這是企業最承擔不起的,所以他們猶豫、害怕、甚至僥倖的鴕鳥心態,希望事情不要查到自己,不需要先認錯,或許會沒事。但是事實上,以現代網路時代的速度與透明度,以及消費者意識的抬頭,恐怕事情只會越隱瞞越糟,危機越滾越大。
 
在商業上一旦道歉就表示你做錯了,若牽涉到司法的話,代表你必須賠償。但賠償金額的大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法官得看你是無意還是蓄意,是不知情還是事先知情,除了法官,還有消保官可以連同消費者要求賠償,所以企業深知認錯的代價太大,承認這個錯絕非小可,非得盤算之後才能道歉。但是盤算之間卻錯過了最好的道歉時機。

但是該什麼時候該出來說明,說到什麼程度,這的確考驗著企業的智慧。我們常說第一時間要說明,什麼叫第一時間?最好是議題已經發燒,但還沒有燒到自己之前,就已做好防火牆,或是剛燒到自己就能在24小時之內出來澄清或說明,否則難免讓人覺得因為被揪出來了,只好認帳的意味較濃。

譬如說,這次的食安問題,因為牽涉的品項及範圍非常的龐大,所以其實當大統出問題時,其他油品廠商或相關食品廠商,就應該意識到自己也是相關業者,隨著時間的發展,早晚要對消費者有所交代。

如果感知自家產品可能有問題,就應主動報備主管機關送驗,並同步做商品下架,等結果公佈,沒問題的商品再重新上架,如果商品有問題就應該主動公佈,向消費者道歉,做補償措施,並提出解決方案以保證未來不會讓同樣的事情再發生。

這樣一連串的動作,雖然亡羊補牢,但是至少可以讓消費大眾消除疑慮,並且感覺你是有誠意解決的。

在後續的賠償問題,不但有可能從輕量刑,也有機會得到消費者的同情,重拾品牌信心。道歉的代價很大,但是說謊的代價更大。(作者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歡迎連絡http://www.facebook.com/TingO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