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4)還記得小時候作文簿上寫下的「我的志願」嗎?即使經過人生的種種洗禮,以為忘記或早就不存在的夢想,該怎麼喚起他?用電視廣告或是微電影?運用網路活動還是體驗roadshow?

【序廳 夢想之島】錯落在柱狀螢幕群的彩虹,帶給參觀者全新的視覺感受。

(Brain.com 全民報新聞)在台灣談夢想,是個老掉牙的話題了,廣告行銷傳播訊息中常出現的概念、電視廣告常延伸的故事、名人常提起的話題;媒體曾發表調查,不論是攀登玉山、單車環島、成為億萬富翁、環遊世界、提早退休、創業或買房等,40%的上班族表示迄今都沒有完成夢想,而有7%的人早就放棄了做夢。

在創意形成初期總是很令人興奮的夢想行銷,卻得被媒體形式「框限」住而無法呈現出耳目一新的傳播?夢想該如何演繹讓人「有感」?而不再只是複製在大同小異的傳播素材上?

台北市政府與天工開物主導,集合台灣新一代的展覽團隊,運用花博夢想館的既有空間,重新策畫了「行動夢想館」。展覽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大家正視夢想的力量,該怎麼讓處於日益複雜環境中的台灣人能回頭想想自己的夢想?跳脫科技運用,先回到「人與內容」才是有感的開始。

回到觀眾本身,讓創意內容與「我」有關
在激發創意的過程中,行銷人常追求形式上的「酷炫」,卻忽略了接收者;在行動夢想館的策展中,除了運用文化創意的跨界合作,結合科技的創意使用之外,在原始概念階段,將展覽規劃視為一段夢想旅程(Journey),從「我」出發,是和每一個人有關的概念,運用鴻海60吋大電視所堆疊出來的夢想之柱與周邊鏡像形成壯觀的立體觀影空間,帶領觀眾進入尋找「A Better Me」的情緒中,從集合台灣各種族小朋友以母語詮釋夢想、10歲夢想的文字雲到視覺震撼的影像,以更寬廣的人性角度詮釋夢想,成為大家都能擁抱的態度。

不只用眼看,更要動手體驗合作、動腳踩出能量
互動科技和聲光效果可能是一種手段,但要能直搗人心卻需要內容的觸動。透過行動智慧、擴增實境、環場投影、巨型螢幕等極具聲光效果的內容,企圖幫助觀眾重新找回夢想的方向,仔細聆聽夢想的聲音,但更重要的是,除了說夢想之外,更邀請大家一起做、參與和融入,就像電影《總鋪師》的台詞一樣:「站在旁邊看NO淑啦!」

整個行動夢想館的旅程中,觀眾不動起來是不行的,因為必須要透過與其他觀眾的合作,一起感受團結的數位魔幻,更精采的是,更要動腳踩U-bike,感受環島單車的夢想力量,隨著風、森林香精的真實體驗外,到達終點時,更可讓觀眾透過手機施放「數位煙火」。

旅程踩到這裡,每個人都可以真實理解:原來完成夢想的感動是這樣,我也可以!


【一廳 志向廣場】由夢想志願堆砌成的模型與夢幻的文字光雕,呈現各色夢想在城市流動的氛圍。


【一廳 志向廣場】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由手中的夢想時光儀可以看見自已正在實現夢想的合成動畫。


【三廳 勇氣能量站】結合臺北最新行動形象「微笑單車Ubike」作為互動載具的360度環幕劇場。滑動螢幕,讓專屬的勇氣煙火在臺北夜空綻放!


更多行動夢想館資訊,請上http://www.dreams.tw/main.html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