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不景氣,整體廣告量下滑,平面媒體該如何在困境中突圍?有3 6年歷史的老牌理財月刊──《財訊》雜誌,決定在10月底改版為雙週刊,透過刊期的縮短,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讀者,以及更高的廣告效益嗎?

(來源:sxc.hu by RAWKU5)

(Brain.com 2009-10-01)「倫飛電腦已經連續拉出11根漲停板了,到底有沒有內線??」

「88水災對股市有沒有影響?現在都已經七千點了,該不該進場?」

 

  金融資訊瞬息萬變,受政經環境影響甚鉅,往往各國政府一個錯誤的決策,就有可能讓投資者賠上幾十億,投資理財雜誌如果不能適時跟上潮流,就有可能會逐漸被讀者遺忘,甚至被市場淘汰。

  考量到這點,擁有36年歷史的《財訊》雜誌,經過5年以上的內部討論後,決定在10月28日改成雙週刊,希望雜誌既能快速掌握到時事的脈動,也可以兼顧專題深度報導的特色,以滿足讀者需求。

  《財訊》雜誌副社長曾嬿卿分析,做月刊的總是在看趨勢,看得比較遠,但缺點是常常沒辦法顧慮到正在發生的新聞。「月刊對投資人來說是真的太慢了,速度對他們而言,有時候就成了獲利的關鍵。」曾嬿卿說。況且,有不少讀者在問卷中的反應,目前雜誌的文字太多,圖文比例落差太大,更堅定他們改版的念頭。

  所以《財訊》改版後,除了報導時效性變高以外,厚度也將變「薄」。曾嬿卿解釋,「薄」指的是文章字數減少、圖片增加,版面看起來會更輕鬆,報導方向也會增加軟性的民生消費性議題,來擴大讀者群。

  然而,原本一年出12期的月刊,改為雙週刊形式就等於要多印製12本雜誌,這也意味廣告業務也得跟著增加一倍以上,才能負擔這些多出來的成本。《財訊》雜誌總經理周國偉表示,目前《財訊》雜誌主要的廣告客戶是房地產、精品、汽車等,在廣告預算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他對改版後的廣告收入不敢太樂觀,但他們打算多擴展一些服務產業,像是精品百貨、餐飲業以及等旅遊休閒領域的客戶,藉此增加營收。據他保守估計,改版應該可以為雜誌帶來1.4倍的廣告成長。

  為了要搶下更多的廣告業務,《財訊》標榜能為客戶找到精準、核心的讀者。周國偉認為,《財訊》的讀者,大多是政府官員、企業主管等消費力強的族群,再加上調查公司顯示,大部分讀者對於《財訊》內容有很高的認同度,這就是他們的優勢。

  另外,維持廣告服務的彈性,也是吸引客戶的其中一個要素。周國偉認為,廣告不一定要下在版面上,如果客戶有其他需求,只辦活動也可以。比如說,財訊就幫遠雄辦過座談,談房地產的未來;鄉林建設在推士林官邸的建案時,則是透過財訊用網路活動來製造聲勢。


  「滿足客戶需求是不夠的,雜誌的行銷企劃要想得更多,要反過來創造客戶需求才有前途。」周國偉這麼形容未來雜誌的廣告經營模式。

  事實上,《財訊》改版的決策,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不禁令人好奇,這本36年的老字號理財雜誌,如果改版失敗,是否有改回月刊的打算?周國偉卻堅定的回答:「改版是順應潮流的正確選擇,失敗就代表是我出了問題。方法用錯,而不是這個策略錯了。」

  弔詭的是,雙週刊本身定位十分尷尬,比速度贏不了更即時的週刊;要看深度,在雙週刊作業時間縮短的前提下,新聞分析的程度可能反而比不上月刊。但曾嬿卿指出,《天下雜誌》雙週刊模式的成功,等於是為《財訊》打下良好的基礎,帶給他們很大的信心。

  對此,《天下》雜誌副總梁曉華表示樂見其成,並期許可以一起把雙週刊的市場做大。畢竟在數位時代中,資訊的流通速度愈來愈快,媒體跟讀者之間的溝通方式也應該改變,此時雜誌處理議題的效率愈顯重要,如果可以更快速的跟讀者見面,就能取得更多的優勢。梁曉華特別提到,雜誌出刊的時間只是一種手段,好看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

  在媒体庫負責平面媒體購買的客戶服務總監李艷梅則提出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在廣告量縮減的情況下忽然改版有點太冒險,而且雜誌一下從12期變成24期,廣告效果會被稀釋,舊客戶可能會無法接受;再加上新的廣告業務,是不是真的這麼容易爭取?這點她抱持著保留態度,並對這樣的倉促改版,感到不樂觀。

  曾在財經雜誌服務多年的鄒麗芬也指出,目前雙週刊類型的雜誌只有《天下》,顯見這樣的模式並非主流,《財訊》改版後的成效仍有待商榷。但她認為,《財訊》累積出30年以上的歷史背景,就是他們最大的資產,也是最好的賣點。

  也許是對改版後的未來感到不確定,《財訊》要等2010年一切都穩定之後,才會開始在媒體上進行大幅度的宣傳。不過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媒體要改變刊期十分需要勇氣,《財訊》改成雙週刊的決心值得鼓勵,但轉型策略是否有效,就有待時間來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