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委會指出,奧運所推崇的絕不是單一標準的現代或文化,更不是歐洲化或西方化,未來的奧運必須是多文化且跨文化。2001年國際奧委會把08年奧運主辦國的接力棒交給中國,開始透過運動行銷華文文化。

中國導演張藝謀策劃的奧運開幕式,融合了傳統表演與高科技特技。(來源getjetso.com)

(Brain.com 全民報新聞)正如《華盛頓觀察》週報所報導:「奧運會是純西方文化的產物,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但2008年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象徵遠東文化中心的中國舉辦,具有破天荒的歷史意義。」東、西方文化的相遇和融合,濃縮西方文明的盛典經過東方智慧的演繹,將詮釋出東西文化的互補。

  北京奧運在8月24日閉幕典禮中風光落幕,在為期17天點燃聖火的全球運動盛會中,見證中國自2001年獲得奧運主辦權以來長達七年的努力,估計全球有40億人口在電視機前一同見證。而「後奧運時代」除了是全球關注的中國經濟議題外,在奧運籌辦過程中是不是也透露出一些現象?

 

「軟實力」讓世界瞭解中國,也讓中國更認識世界

  奧運是商機,也是個窗口。北京奧運是讓世界各地的人認識中國文化的大好機會;在本屆38項被打破的世界紀錄中:美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 (Michael Phelps)成了歷史奧運會上贏得最多金牌的運動員,但中國仍是獲得最多金牌數的贏家。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Jacques Rogge)在閉幕式上提到:「透過本屆奧運會舉辦,讓世界各地更多民眾瞭解中國,也讓中國更瞭解世界。」

  相較於歷年來的奧運舉辦國,2008年的京奧運會有點不一樣。歷屆奧運會大多是在舉辦期間或閉幕之後,才引起全球矚目。但由於近年來世界各地民眾對中國產生濃厚興趣,且媒體對中國投以關注眼神,才改變以往的情況。早在奧運還沒開幕前,就有一大堆新聞事件佔據新聞版面,從「西藏鎮壓」、「四川地震」,甚至是「奧運開幕式」,也傳出對嘴演唱和煙火造假等操作事件,也突顯出中國雖極力證明自己有能力舉辦全球性活動,但在文化差異和價值觀仍有許多的落差。

「硬著路」京奧開幕是北京舊貌換新顏的重要象徵

  過去幾百年來,中國歷代君主所居住的金頂紅牆皇宮,和四合院間狹窄的胡同,一直是北京的標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用人民大會堂和大片的板樓房等龐然大物,重新塑造這座城市的印象。80年代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一股新的建築熱潮,但卻談不上有什麼新風格。中國為了舉辦奧運,投入鉅資籌建鳥巢、水立方等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奧運場館,重新建設航站樓和新地鐵線,以改善城市交通。但為配合國際奧委會規定,北京也實施許多強硬手段:限制汽車單雙號出行以減少廢氣排放、限制塑膠袋的使用,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世界。

  透過中國導演張藝謀精心策劃的本屆奧運開幕式,融合了傳統表演與高科技特技,藉由奧運這個舞台,展示中國向現代化邁進的決心。儘管在奧運開幕前,有人猜測可能會受到下雨、抗議,或是恐怖襲擊等因素的干擾,但伴隨開幕式表演的進行,現場9萬1千名觀眾、運動員和全球政商名流的歡呼聲和掌聲,已經成為北京為迎接第29屆奧運會而舊貌換新顏的重要象徵。

「軟硬兼施」的中國混搭式風潮,正在逐漸蔓延中

  京奧運動會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一場混搭的盛會。是一次集結古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元素,在長達16天賽事中每每地交錯、碰撞、融合,彰顯對大自然的良心與責任感的綠色奧運。這場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法打造充滿美學元素的科技奧運,用五千年文化濃縮精華與藝術之美,濃墨重彩渲染出的人文奧運!「綠色、科技、人文」這個看似碰況具衝突性的議題,卻也在本次奧運盛會中,以北京自己的觀點呈現,並向世界發聲。

  還記得電視轉播的一段畫面:北京市中心一家雜貨鋪的老板接受訪問時表示,這是一場很好的奧運會,對中國來說非常好。他整天都在自家的小店裡透過一台小電視機來觀看比賽,不單是為中國運動員的奪牌感到歡欣鼓舞,同時也為中國招待那麼多國家的運動員感到興奮。他的兒子保留一本日記並在自己的房間裡貼滿各國國旗。他笑著說:「我兒子現在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了」。

  對全球華文地區的民眾來說,奧運運動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是華人重拾與世界對話的開始;面對未來許多的不確定當中,唯一確定的是:中國正展開雙臂全力擁抱世界,也逐漸扭轉世界對於華文地區的認知。當所謂的中國風潮或大或小地一波一波吹起漣漪,藉由每一次大型活動或賽事的巨大撞擊,也無形在消費端上顯露出一些痕跡。